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媒介社會學專題
Seminar in Media Sociology 
開課學期
101-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新聞研究所  
授課教師
林麗雲 
課號
JOUR7055 
課程識別碼
342 M263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新聞315 
備註
限學士班四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12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簡介:
一、課程目標:
本課程從社會學與歷史學的角度分析新聞的生產、勞動過程、專業意理的變遷。在本所的課程架構中,本課程屬「新聞專業理論」的系列課程。雖屬於理論課程,但著重以新聞理論剖析實例、以實例修正並發展理論。主要的理由乃是,實務工作除了要求技術工具外,也有知識的內涵和社會的意義。理論的課程應深化對新聞傳播的知識內涵和記者角色的社會意義的分析和研究。在此精神下,課程設計強調貼近傳媒問題的分析及研究,以期藉由理論的反思提升專業實務的內涵及價值。


 

課程目標
近年來,台灣新聞媒體生態的重要議題包括:一、自1990年以來,受到新自由主義的解禁,影響傳播生態(包括所有權產業、專業與勞動等)。二、但媒體改革運動也興起(包括反壟斷、公共化,工會,與獨立媒體運動)等,以調整與改變此生態。本課程希望能幫助同學就關心的傳媒議題,進行有系統的觀察與分析。主要的重點有三:
一、就每週主題,閲讀重要文獻,進行討論與個案分析。
二、就關心的傳媒議題,分析其生態(包括場域、專業)之改變,以及改革的動力,分別完成兩份觀察報告。
三、在以上觀察報告的基礎上,完成學術報告與深度報導。
 
課程要求
1閱讀與心得(20%)
每週的教材,請於課前閱讀,以進入課堂討論。閱讀時,請注意文章的「問題意識」。請寫一約800-1000字心得或批評,並提出一到三個問題。請於上課前交。每週繳交情形第二天請助理公布。
* 問題意識(problematics)定義:即作者為什麼要關心這個議題?而不是別的?為什麼要用這個角度?而不是其他觀點。例如:為什麼作者要分析勞動議題?為什麼要採取志願性順從的理論框架?
2 每週輪流報告新聞議題分析(10%)
各單元課程的講授,原則上由老師作理論流變派別的綜合講解。接著,每週(除第二與三單元外)同學(輪流)報告國內外相關的案例,作重點討論,並說明如何用相關的理論分析。同學報告,請務必準備報告大綱,報告大綱應條列出案例說明,理論分析,參考文獻等。大綱大約兩頁左右。報告鼓勵使用power point, 但仍需印出大綱發給大家。
請於學期初分工。負責報告人應於至少二週前與老師討論確定案例,並於前一天中午以前上傳報告大綱到教學平台。
3兩次觀察報告(40%)
就關心的傳媒議題,分析其生態(包括場域、專業)之改變,以及改革的動力,分別完成兩份觀察報告。字數在4000字左右。經過修改後,建議投稿於《目擊者電子報》或《卓新電子報》。
4期末書面報告(30%)
(1)題材:針對特定新聞議題發展小型研究。
(2)型式:正式之學術報告型式繳交。字數應為八千字至一萬字,格式應嚴格依照學術論文型式(應有書目與注釋)建議用ENDNOTE軟體。
(3)內容:應指出具體之問題意識(亦即論文主旨),說明為何用特定角度討論特定的問題,如何解答此問題,如何進行有系統的分析,結論應總結研究發現,並闡明研究的意義與建議等。
(4)進度:應在期末一個月前,寫出大綱與老師討論。繳交時間,另議。
5課堂參與
上課參與對本課程而言十分重要。上課請準時出席,以免接收不完整。因事不能到課,請務必告知老師或課助。無故缺課,每次扣學期總成績兩分。
6教學平台
本課程設有教學平台。是大家共同的分享園地。課前老師與課助會上傳上課資料。上課前,請同學於前一天晚上9:00前上傳問題,供課前思考。負責報告同學也請於課前上傳報告內容,並負責上課時紀錄討論內容。同學們如果有相關資訊,可也分享,或持續討論。
7其他
任何書面作業,請依照論文格式及註釋格式,並校正錯字。請遵守學術倫理(絕不可抄襲)。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備註: 週三下午 
指定閱讀
1課程介紹(2�19)
第一部份 媒體場域與效應
2綜論 (2�26)
Q台灣媒體的問題如何形成?如何分析?Bourdieu理論架構如何協助我們分析台灣的媒體場域?媒體場域的運作邏輯為何?

基本閱讀
2-1林志明譯(2002)。〈第二章 不可見的結構及其效應〉,《論電視》,頁57-101。台北:麥田。(原書 Bourdieu,P.〔1994〕Sur la television. Les Editions du Seuil.)。
2-2馮建三譯(2005)。〈第一章政治問題政治解決〉,《問題媒體:二十一世紀美國傳播政治》,頁13-58。台北:巨流。McChesney, R. (2004). The problem of the media: U.S. communication politic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延申閱讀
古淑薰(2004)。《台灣電影生產場域的分析》。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論文。
Marliere, P. (1998). The rules of the journalistic field: Pierre Bourdieu's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the media.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3(2), 219-234
3去管制與再管制(3�5)
基本閱讀
3-1羅世宏(2003) 。〈廣電媒體產權再管制論〉。《臺灣社會研究》,50期,頁1-48。
3-2林麗雲(2011)。〈節制私人資本、護衛公共責任:南韓電視體制的轉型〉,《新聞學研究》。 107期(2011年4月):頁1-45。

延申閱讀
林麗雲譯(2005)。〈第六章媒體政策與媒體改造〉《問題媒體:二十一世紀美國傳播政治》台北: 巨流。McChesney, R. (2004). The problem of the media: U.S. communication politic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4台灣媒體場域的變遷(一)報業(3�12)
基本閱讀
4-1黃順星(2010)。〈新聞的場域分析:戰後台灣報業的變遷〉,《新聞學研究》,104期:頁113-160。
4-2林麗雲(2008)。〈變遷與挑戰:解禁開放後的台灣報業〉,《新聞學研究》,95期(2008年4月),頁183-212。

延申閱讀
何旭初(2007)。〈市場導向新聞學之思維與運作:《蘋果日報》個案分析〉,《中華傳播學刊》,11: 244-272。

5台灣媒體場域的變遷(二)電視(3�19)

基本閱讀
5-1李金銓(2009)。〈台灣傳媒與民主變革的交光互影:媒介政治經濟學的悖論〉,陳世敏 (編),《台灣傳媒的再解構》頁135-204。台北:卓越新聞基金會。
5-2 戴伯芬 (2007)。〈 無法執法與有法放任: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的制度論分析(1983-2000)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9 (02),頁169-201。
5-3 陳美靜(2012)。〈有線電視篇公民團體拉拔中的台灣有線電視生態〉,《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反思(1999-2009)》,頁169-185。台北:同喜文化。

延申閱讀

林麗雲(2005)。〈威權主義國家與電視制度:台灣與南韓比較〉,《新聞學研究》,83期(2005年10月):頁1-34。
瞿宛文、洪嘉瑜(2003)。〈自由化與企業集團化的趨勢〉。《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台北: 唐山出版社,頁51-96。
Chen, P. H. (2002a).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shaping Taiwan's cable industry. Media Asia, 29(1), 37-41.
Chen, P. H. (2002b). Who owns cable television? Media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in Taiwan. The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5(1), 41-55.

6新聞專業�勞動之改變 (3�26)
基本閱讀
6-1林富美(2006)。〈新聞商品化對專業勞動產製權力的影響〉,《台灣新聞工作者與藝人:解析市場經濟下的文化勞動》,台北:秀威。第二章。
6-2張文強(2009)。〈第四章 封建采邑內的庇護與效忠〉,張文強 (編),《新聞工作者與媒體組織的互動》頁85-116。台北:秀威資訊。
6-3 劉昌德(2012) 。〈舊時王謝堂前燕:台灣電視新聞勞動五十年簡史〉,《中華傳播學刊》22期,頁 67-98。

延申閱讀
羅世宏譯(2005)。〈第二章了解美國新聞實務〉《問題媒體:二十一世紀美國傳播政治》台北:巨流。McChesney, R. (2004). The problem of the media: U.S. communication polit1ic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蔡蕙如與簡旭伶(2012)。〈台灣媒體結構下新聞工作者的勞動處境〉,《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反思(1999-2009)》,頁186-202。台北:同喜文化。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編)《黑夜中尋找星星: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閱讀司馬文武、王健壯、南方朔、周天瑞
管婺媛(2008)。〈台灣1980年代《自立晚報》社會運動線記者的專業意理之形成與實踐〉。臺灣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鍾宜杰(2005)。《舞影者:台灣戰後攝影記者習癖與品味的形構》。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陸燕玲(2003)。〈從「名門正派」到明教徒?—台灣《壹週刊》新聞工作者的調適與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0期,頁171-216
張文強(2009)。〈第十章 結論 組織內的持續追尋〉,張文強 (編),《新聞工作者與媒體組織的互動》頁331-363。台北:秀威資訊。

7影片 (4�2)
舞影者


期中報告討論,請分析你所關心之一類傳媒生產之場域變遷,如有線電視系統,旺中案後報業場域之變遷,字數4000字左右)
8期中作業報告 (4�9)


第二部份 媒體改革運動
9綜論 媒體改革運動理論 ( 4/16 )

9-1 Hackett, Robert A., & Carroll, William K. (2006). Ch3 Remaking media : the struggle to democratize public communication.(pp.40-66)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9-2 王甫昌(1999)。〈社會運動〉,《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501-536。台北:巨流。

延申閲讀: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12)。《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反思(1999-2009)》。台北:同喜文化。
何明修(2004)。 〈 文化、構框與社會運動〉 。《臺灣社會學刊》(33), 157-199.


10反媒體壟斷運動(4�23)

10-1張錦華。(2012)。〈比較美國2003年媒體改革運動和臺灣反對旺中購併案運動的異同,「中華傳播學會2012學術研討會」。台中:靜宜大學傳播系。
10-2劉昌德(2012年8月30日)。〈推動媒體公有工治共享 反壟斷無須「獵巫」〉。上網日期:2012年12月14日。取自http://commagazine2011.blogspot.tw/2012/08/blog-post_30.html
10-3魏玓(2012年8月29日)。〈「黑社會」與「黑」社會:關於旺中問題與媒改運動的一些思考〉。上網日期:2012年12月14日。取自http://commagazine2011.blogspot.tw/2012/08/blog-post.html。
10-4馮建三(2012年12月8日)。〈「反併購 要工會要專業 要擴大公共傳媒」。上網日期:2012年12月14日。取自http://renewtwculture.blogspot.tw/2012/12/blog-post_8.html

11公共電視運動(4�30)

基本閱讀

11-1馮建三(2012)。〈第七章 公共廣播電視的錢、人與問責〉。《傳媒公共性與市場》。頁103-135。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1-2魏玓、林麗雲(2012)。〈三十年岐嶇路:我國公視的演進、困境與前進〉,收錄於劉昌德主編《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頁1-30。臺北:巨流。台北:巨流。

延申閲讀

魏玓(2009)。〈公民社會、知識份子與國家:關於台灣媒體改革運動的幾點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七十四期,頁317-330。
馮建三(2006)。〈台灣公共電視的建構與擴大,1990-2006:學院知識分子、社會遊說與政治威權的角色與互動〉,《傳播與社會學刊》,1:47-67。
林麗雲(2003)。〈坐而言,起而行:「無盟」的實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0:145-169。

12新聞工作者集體運動(5�7)
台灣新聞工作者的集體行動有哪些?目標為何?策略為何?
12-1林富美(2006)。〈台灣媒體工會意識與集體行動之初探〉,《台灣新聞工作者與藝人:解析市場經濟下的文化勞動》,台北:秀威。第5章。
12-2劉昌德(2008)。〈大媒體,小記者:報禁開放後的新聞媒體勞動條件與工作組織〉。《新聞學研究》,95期(2008年4月),頁大媒體,小記者:報禁開放後的新聞媒體勞動條件與工作組織。

延申閱讀
Mosco, V., & McKercher, C. (2008). Beyond business as usual: social movement unionism and information workers The laboring of communication : will knowledge workers of the world unite? (pp. 151-179). Lanham: Lexington Books.
黃國甦(2008)。〈台灣新聞工作者的偶發行動研究—以《民生報》為例〉。臺灣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蔡士敏(2007)。〈自立報系記者的生命故事---職業路徑分析〉。臺灣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夏林清 ( 1990 )。 〈一個自主工會抗爭歷程的實例調查報告──結構性衝突與個人學習〉 ,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 (2):127-155。

13獨立媒體�記者運動(5�13)
Q新聞工作者如何保障用集體的力量保障勞動權?
台灣目前獨立媒體�記者發展的情況為何?是否已形成了另一個生產場域?
基本閱讀
13-1陳順孝(2012)。〈台灣公民媒體 從邊陲走向主流〉,《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反思(1999-2009)》,頁216-231。台北:同喜文化。

演講:陳順孝

延申閱讀
郭姵君(2009)。〈從組織雇員到獨立記者:三位自由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意理形塑與實踐〉。臺灣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林昶宏(2010)。《365.5行:論營利部落客勞動階層與彈性勞動樣貌》。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Dex, S., J, W., PatersonR, & Sheppard, E. (2000). Freelance Workers and Contract Uncertainty: The effects of Contractual Changes in the Television Industry. Work Employment Society, 14, 283-305.
Ursell, G. (2000). Television production: issues of exploitation, commodification and subjectivity in UK television labour markets. Media Culture Society, 22, 805-825.
14演講 (5�21)獨立媒體�記者(待討論)
期末報告提案討論
15行動研究 (5�28)
請參與你所關心之一類媒改運動,並紀錄相關的論述與行動,如旺中案,公共化運動,工會運動,獨立媒體運動等,字數4000字左右)
16 研究報告(6�4)
17期末報告(6�11)


 
參考書目
1課程介紹(2�19)
第一部份 媒體場域與效應
2綜論 (2�26)
Q台灣媒體的問題如何形成?如何分析?Bourdieu理論架構如何協助我們分析台灣的媒體場域?媒體場域的運作邏輯為何?

基本閱讀
2-1林志明譯(2002)。〈第二章 不可見的結構及其效應〉,《論電視》,頁57-101。台北:麥田。(原書 Bourdieu,P.〔1994〕Sur la television. Les Editions du Seuil.)。
2-2馮建三譯(2005)。〈第一章政治問題政治解決〉,《問題媒體:二十一世紀美國傳播政治》,頁13-58。台北:巨流。McChesney, R. (2004). The problem of the media: U.S. communication politic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延申閱讀
古淑薰(2004)。《台灣電影生產場域的分析》。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論文。
Marliere, P. (1998). The rules of the journalistic field: Pierre Bourdieu's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the media.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3(2), 219-234
3去管制與再管制(3�5)
基本閱讀
3-1羅世宏(2003) 。〈廣電媒體產權再管制論〉。《臺灣社會研究》,50期,頁1-48。
3-2林麗雲(2011)。〈節制私人資本、護衛公共責任:南韓電視體制的轉型〉,《新聞學研究》。 107期(2011年4月):頁1-45。

延申閱讀
林麗雲譯(2005)。〈第六章媒體政策與媒體改造〉《問題媒體:二十一世紀美國傳播政治》台北: 巨流。McChesney, R. (2004). The problem of the media: U.S. communication politic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4台灣媒體場域的變遷(一)報業(3�12)
基本閱讀
4-1黃順星(2010)。〈新聞的場域分析:戰後台灣報業的變遷〉,《新聞學研究》,104期:頁113-160。
4-2林麗雲(2008)。〈變遷與挑戰:解禁開放後的台灣報業〉,《新聞學研究》,95期(2008年4月),頁183-212。

延申閱讀
何旭初(2007)。〈市場導向新聞學之思維與運作:《蘋果日報》個案分析〉,《中華傳播學刊》,11: 244-272。

5台灣媒體場域的變遷(二)電視(3�19)

基本閱讀
5-1李金銓(2009)。〈台灣傳媒與民主變革的交光互影:媒介政治經濟學的悖論〉,陳世敏 (編),《台灣傳媒的再解構》頁135-204。台北:卓越新聞基金會。
5-2 戴伯芬 (2007)。〈 無法執法與有法放任: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的制度論分析(1983-2000)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9 (02),頁169-201。
5-3 陳美靜(2012)。〈有線電視篇公民團體拉拔中的台灣有線電視生態〉,《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反思(1999-2009)》,頁169-185。台北:同喜文化。

延申閱讀

林麗雲(2005)。〈威權主義國家與電視制度:台灣與南韓比較〉,《新聞學研究》,83期(2005年10月):頁1-34。
瞿宛文、洪嘉瑜(2003)。〈自由化與企業集團化的趨勢〉。《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台北: 唐山出版社,頁51-96。
Chen, P. H. (2002a).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shaping Taiwan's cable industry. Media Asia, 29(1), 37-41.
Chen, P. H. (2002b). Who owns cable television? Media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in Taiwan. The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5(1), 41-55.

6新聞專業�勞動之改變 (3�26)
基本閱讀
6-1林富美(2006)。〈新聞商品化對專業勞動產製權力的影響〉,《台灣新聞工作者與藝人:解析市場經濟下的文化勞動》,台北:秀威。第二章。
6-2張文強(2009)。〈第四章 封建采邑內的庇護與效忠〉,張文強 (編),《新聞工作者與媒體組織的互動》頁85-116。台北:秀威資訊。
6-3 劉昌德(2012) 。〈舊時王謝堂前燕:台灣電視新聞勞動五十年簡史〉,《中華傳播學刊》22期,頁 67-98。

延申閱讀
羅世宏譯(2005)。〈第二章了解美國新聞實務〉《問題媒體:二十一世紀美國傳播政治》台北:巨流。McChesney, R. (2004). The problem of the media: U.S. communication polit1ic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蔡蕙如與簡旭伶(2012)。〈台灣媒體結構下新聞工作者的勞動處境〉,《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反思(1999-2009)》,頁186-202。台北:同喜文化。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編)《黑夜中尋找星星: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閱讀司馬文武、王健壯、南方朔、周天瑞
管婺媛(2008)。〈台灣1980年代《自立晚報》社會運動線記者的專業意理之形成與實踐〉。臺灣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鍾宜杰(2005)。《舞影者:台灣戰後攝影記者習癖與品味的形構》。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陸燕玲(2003)。〈從「名門正派」到明教徒?—台灣《壹週刊》新聞工作者的調適與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0期,頁171-216
張文強(2009)。〈第十章 結論 組織內的持續追尋〉,張文強 (編),《新聞工作者與媒體組織的互動》頁331-363。台北:秀威資訊。

7影片 (4�2)
舞影者


期中報告討論,請分析你所關心之一類傳媒生產之場域變遷,如有線電視系統,旺中案後報業場域之變遷,字數4000字左右)
8期中作業報告 (4�9)


第二部份 媒體改革運動
9綜論 媒體改革運動理論 ( 4/16 )

9-1 Hackett, Robert A., & Carroll, William K. (2006). Ch3 Remaking media : the struggle to democratize public communication.(pp.40-66)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9-2 王甫昌(1999)。〈社會運動〉,《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501-536。台北:巨流。

延申閲讀: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12)。《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反思(1999-2009)》。台北:同喜文化。
何明修(2004)。 〈 文化、構框與社會運動〉 。《臺灣社會學刊》(33), 157-199.


10反媒體壟斷運動(4�23)

10-1張錦華。(2012)。〈比較美國2003年媒體改革運動和臺灣反對旺中購併案運動的異同,「中華傳播學會2012學術研討會」。台中:靜宜大學傳播系。
10-2劉昌德(2012年8月30日)。〈推動媒體公有工治共享 反壟斷無須「獵巫」〉。上網日期:2012年12月14日。取自http://commagazine2011.blogspot.tw/2012/08/blog-post_30.html
10-3魏玓(2012年8月29日)。〈「黑社會」與「黑」社會:關於旺中問題與媒改運動的一些思考〉。上網日期:2012年12月14日。取自http://commagazine2011.blogspot.tw/2012/08/blog-post.html。
10-4馮建三(2012年12月8日)。〈「反併購 要工會要專業 要擴大公共傳媒」。上網日期:2012年12月14日。取自http://renewtwculture.blogspot.tw/2012/12/blog-post_8.html

11公共電視運動(4�30)

基本閱讀

11-1馮建三(2012)。〈第七章 公共廣播電視的錢、人與問責〉。《傳媒公共性與市場》。頁103-135。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1-2魏玓、林麗雲(2012)。〈三十年岐嶇路:我國公視的演進、困境與前進〉,收錄於劉昌德主編《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頁1-30。臺北:巨流。台北:巨流。

延申閲讀

魏玓(2009)。〈公民社會、知識份子與國家:關於台灣媒體改革運動的幾點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七十四期,頁317-330。
馮建三(2006)。〈台灣公共電視的建構與擴大,1990-2006:學院知識分子、社會遊說與政治威權的角色與互動〉,《傳播與社會學刊》,1:47-67。
林麗雲(2003)。〈坐而言,起而行:「無盟」的實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0:145-169。

12新聞工作者集體運動(5�7)
台灣新聞工作者的集體行動有哪些?目標為何?策略為何?
12-1林富美(2006)。〈台灣媒體工會意識與集體行動之初探〉,《台灣新聞工作者與藝人:解析市場經濟下的文化勞動》,台北:秀威。第5章。
12-2劉昌德(2008)。〈大媒體,小記者:報禁開放後的新聞媒體勞動條件與工作組織〉。《新聞學研究》,95期(2008年4月),頁大媒體,小記者:報禁開放後的新聞媒體勞動條件與工作組織。

延申閱讀
Mosco, V., & McKercher, C. (2008). Beyond business as usual: social movement unionism and information workers The laboring of communication : will knowledge workers of the world unite? (pp. 151-179). Lanham: Lexington Books.
黃國甦(2008)。〈台灣新聞工作者的偶發行動研究—以《民生報》為例〉。臺灣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蔡士敏(2007)。〈自立報系記者的生命故事---職業路徑分析〉。臺灣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夏林清 ( 1990 )。 〈一個自主工會抗爭歷程的實例調查報告──結構性衝突與個人學習〉 ,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 (2):127-155。

13獨立媒體�記者運動(5�13)
Q新聞工作者如何保障用集體的力量保障勞動權?
台灣目前獨立媒體�記者發展的情況為何?是否已形成了另一個生產場域?
基本閱讀
13-1陳順孝(2012)。〈台灣公民媒體 從邊陲走向主流〉,《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反思(1999-2009)》,頁216-231。台北:同喜文化。

演講:陳順孝

延申閱讀
郭姵君(2009)。〈從組織雇員到獨立記者:三位自由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意理形塑與實踐〉。臺灣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林昶宏(2010)。《365.5行:論營利部落客勞動階層與彈性勞動樣貌》。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Dex, S., J, W., PatersonR, & Sheppard, E. (2000). Freelance Workers and Contract Uncertainty: The effects of Contractual Changes in the Television Industry. Work Employment Society, 14, 283-305.
Ursell, G. (2000). Television production: issues of exploitation, commodification and subjectivity in UK television labour markets. Media Culture Society, 22, 805-825.
14演講 (5�21)獨立媒體�記者(待討論)
期末報告提案討論
15行動研究 (5�28)
請參與你所關心之一類媒改運動,並紀錄相關的論述與行動,如旺中案,公共化運動,工會運動,獨立媒體運動等,字數4000字左右)
16 研究報告(6�4)
17期末報告(6�11)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每週閲讀 
20% 
每週的教材,請於課前閱讀,以進入課堂討論。閱讀時,請注意文章的「問題意識」。請寫一約800-1000字心得或批評,並提出一到三個問題。請於上課前交。每週繳交情形第二天請助理公布。 * 問題意識(problematics)定義:即作者為什麼要關心這個議題?而不是別的?為什麼要用這個角度?而不是其他觀點。例如:為什麼作者要分析勞動議題?為什麼要採取志願性順從的理論框架?  
2. 
每週輪流報告新聞議題分析 
10% 
各單元課程的講授,原則上由老師作理論流變派別的綜合講解。接著,每週(除第二與三單元外)同學(輪流)報告國內外相關的案例,作重點討論,並說明如何用相關的理論分析。同學報告,請務必準備報告大綱,報告大綱應條列出案例說明,理論分析,參考文獻等。大綱大約兩頁左右。報告鼓勵使用power point, 但仍需印出大綱發給大家。 請於學期初分工。負責報告人應於至少二週前與老師討論確定案例,並於前一天中午以前上傳報告大綱到教學平台。  
3. 
兩次觀察報告 
40% 
就關心的傳媒議題,分析其生態(包括場域、專業)之改變,以及改革的動力,分別完成兩份觀察報告。字數在4000字左右。經過修改後,建議投稿於《目擊者電子報》或《卓新電子報》。 
4. 
期末報告 
30% 
(1)題材:針對特定新聞議題發展小型研究。 (2)型式:正式之學術報告型式繳交。字數應為八千字至一萬字,格式應嚴格依照學術論文型式(應有書目與注釋)建議用ENDNOTE軟體。 (3)內容:應指出具體之問題意識(亦即論文主旨),說明為何用特定角度討論特定的問題,如何解答此問題,如何進行有系統的分析,結論應總結研究發現,並闡明研究的意義與建議等。 (4)進度:應在期末一個月前,寫出大綱與老師討論。繳交時間,另議。  
5. 
出席討論 
0% 
課堂參與 上課參與對本課程而言十分重要。上課請準時出席,以免接收不完整。因事不能到課,請務必告知老師或課助。無故缺課,每次扣學期總成績兩分。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19  1課程介紹(2�19) 
第2週
2/26 
第一部份 媒體場域與效應
2綜論 (2�26)
Q台灣媒體的問題如何形成?如何分析?Bourdieu理論架構如何協助我們分析台灣的媒體場域?媒體場域的運作邏輯為何?

基本閱讀
2-1林志明譯(2002)。〈第二章 不可見的結構及其效應〉,《論電視》,頁57-101。台北:麥田。(原書 Bourdieu,P.〔1994〕Sur la television. Les Editions du Seuil.)。
2-2馮建三譯(2005)。〈第一章政治問題政治解決〉,《問題媒體:二十一世紀美國傳播政治》,頁13-58。台北:巨流。McChesney, R. (2004). The problem of the media: U.S. communication politic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延申閱讀
古淑薰(2004)。《台灣電影生產場域的分析》。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論文。
Marliere, P. (1998). The rules of the journalistic field: Pierre Bourdieu's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the media.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3(2), 219-234
 
第3週
3/05  4台灣媒體場域的變遷(一)報業(3�12)
基本閱讀
4-1黃順星(2010)。〈新聞的場域分析:戰後台灣報業的變遷〉,《新聞學研究》,104期:頁113-160。
4-2林麗雲(2008)。〈變遷與挑戰:解禁開放後的台灣報業〉,《新聞學研究》,95期(2008年4月),頁183-212。

延申閱讀
何旭初(2007)。〈市場導向新聞學之思維與運作:《蘋果日報》個案分析〉,《中華傳播學刊》,11: 244-272。
 
第4週
3/12  4台灣媒體場域的變遷(一)報業(3�12)
基本閱讀
4-1黃順星(2010)。〈新聞的場域分析:戰後台灣報業的變遷〉,《新聞學研究》,104期:頁113-160。
4-2林麗雲(2008)。〈變遷與挑戰:解禁開放後的台灣報業〉,《新聞學研究》,95期(2008年4月),頁183-212。

延申閱讀
何旭初(2007)。〈市場導向新聞學之思維與運作:《蘋果日報》個案分析〉,《中華傳播學刊》,11: 244-272。
 
第5週
3/19  5台灣媒體場域的變遷(二)電視(3�19)

基本閱讀
5-1李金銓(2009)。〈台灣傳媒與民主變革的交光互影:媒介政治經濟學的悖論〉,陳世敏 (編),《台灣傳媒的再解構》頁135-204。台北:卓越新聞基金會。
5-2 戴伯芬 (2007)。〈 無法執法與有法放任: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的制度論分析(1983-2000)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9 (02),頁169-201。
5-3 陳美靜(2012)。〈有線電視篇公民團體拉拔中的台灣有線電視生態〉,《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反思(1999-2009)》,頁169-185。台北:同喜文化。

延申閱讀

林麗雲(2005)。〈威權主義國家與電視制度:台灣與南韓比較〉,《新聞學研究》,83期(2005年10月):頁1-34。
瞿宛文、洪嘉瑜(2003)。〈自由化與企業集團化的趨勢〉。《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台北: 唐山出版社,頁51-96。
Chen, P. H. (2002a).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shaping Taiwan's cable industry. Media Asia, 29(1), 37-41.
Chen, P. H. (2002b). Who owns cable television? Media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in Taiwan. The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5(1), 41-55.
 
第6週
3/26  6新聞專業�勞動之改變 (3�26)
基本閱讀
6-1林富美(2006)。〈新聞商品化對專業勞動產製權力的影響〉,《台灣新聞工作者與藝人:解析市場經濟下的文化勞動》,台北:秀威。第二章。
6-2張文強(2009)。〈第四章 封建采邑內的庇護與效忠〉,張文強 (編),《新聞工作者與媒體組織的互動》頁85-116。台北:秀威資訊。
6-3 劉昌德(2012) 。〈舊時王謝堂前燕:台灣電視新聞勞動五十年簡史〉,《中華傳播學刊》22期,頁 67-98。

延申閱讀
羅世宏譯(2005)。〈第二章了解美國新聞實務〉《問題媒體:二十一世紀美國傳播政治》台北:巨流。McChesney, R. (2004). The problem of the media: U.S. communication polit1ic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蔡蕙如與簡旭伶(2012)。〈台灣媒體結構下新聞工作者的勞動處境〉,《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反思(1999-2009)》,頁186-202。台北:同喜文化。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編)《黑夜中尋找星星: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閱讀司馬文武、王健壯、南方朔、周天瑞
管婺媛(2008)。〈台灣1980年代《自立晚報》社會運動線記者的專業意理之形成與實踐〉。臺灣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鍾宜杰(2005)。《舞影者:台灣戰後攝影記者習癖與品味的形構》。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陸燕玲(2003)。〈從「名門正派」到明教徒?—台灣《壹週刊》新聞工作者的調適與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0期,頁171-216
張文強(2009)。〈第十章 結論 組織內的持續追尋〉,張文強 (編),《新聞工作者與媒體組織的互動》頁331-363。台北:秀威資訊。
 
第7週
4/02  7影片 (4�2)
舞影者


期中報告討論,請分析你所關心之一類傳媒生產之場域變遷,如有線電視系統,旺中案後報業場域之變遷,字數4000字左右)
 
第8週
4/09  8期中作業報告 (4�9) 
第9週
4/16  第二部份 媒體改革運動
9綜論 媒體改革運動理論 ( 4/16 )

9-1 Hackett, Robert A., & Carroll, William K. (2006). Ch3 Remaking media : the struggle to democratize public communication.(pp.40-66)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9-2 王甫昌(1999)。〈社會運動〉,《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501-536。台北:巨流。

延申閲讀: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12)。《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反思(1999-2009)》。台北:同喜文化。
何明修(2004)。 〈 文化、構框與社會運動〉 。《臺灣社會學刊》(33), 157-199.
 
第10週
4/23  10反媒體壟斷運動(4�23)

10-1張錦華。(2012)。〈比較美國2003年媒體改革運動和臺灣反對旺中購併案運動的異同,「中華傳播學會2012學術研討會」。台中:靜宜大學傳播系。
10-2劉昌德(2012年8月30日)。〈推動媒體公有工治共享 反壟斷無須「獵巫」〉。上網日期:2012年12月14日。取自http://commagazine2011.blogspot.tw/2012/08/blog-post_30.html
10-3魏玓(2012年8月29日)。〈「黑社會」與「黑」社會:關於旺中問題與媒改運動的一些思考〉。上網日期:2012年12月14日。取自http://commagazine2011.blogspot.tw/2012/08/blog-post.html。
10-4馮建三(2012年12月8日)。〈「反併購 要工會要專業 要擴大公共傳媒」。上網日期:2012年12月14日。取自http://renewtwculture.blogspot.tw/2012/12/blog-post_8.html
 
第11週
4/30 
11公共電視運動(4�30)

基本閱讀

11-1馮建三(2012)。〈第七章 公共廣播電視的錢、人與問責〉。《傳媒公共性與市場》。頁103-135。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1-2魏玓、林麗雲(2012)。〈三十年岐嶇路:我國公視的演進、困境與前進〉,收錄於劉昌德主編《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頁1-30。臺北:巨流。台北:巨流。

延申閲讀

魏玓(2009)。〈公民社會、知識份子與國家:關於台灣媒體改革運動的幾點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七十四期,頁317-330。
馮建三(2006)。〈台灣公共電視的建構與擴大,1990-2006:學院知識分子、社會遊說與政治威權的角色與互動〉,《傳播與社會學刊》,1:47-67。
林麗雲(2003)。〈坐而言,起而行:「無盟」的實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0:145-169。
 
第12週
5/07 
12新聞工作者集體運動(5�7)
台灣新聞工作者的集體行動有哪些?目標為何?策略為何?
12-1林富美(2006)。〈台灣媒體工會意識與集體行動之初探〉,《台灣新聞工作者與藝人:解析市場經濟下的文化勞動》,台北:秀威。第5章。
12-2劉昌德(2008)。〈大媒體,小記者:報禁開放後的新聞媒體勞動條件與工作組織〉。《新聞學研究》,95期(2008年4月),頁大媒體,小記者:報禁開放後的新聞媒體勞動條件與工作組織。

延申閱讀
Mosco, V., & McKercher, C. (2008). Beyond business as usual: social movement unionism and information workers The laboring of communication : will knowledge workers of the world unite? (pp. 151-179). Lanham: Lexington Books.
黃國甦(2008)。〈台灣新聞工作者的偶發行動研究—以《民生報》為例〉。臺灣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蔡士敏(2007)。〈自立報系記者的生命故事---職業路徑分析〉。臺灣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夏林清 ( 1990 )。 〈一個自主工會抗爭歷程的實例調查報告──結構性衝突與個人學習〉 ,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 (2):127-155。
 
第13週
5/14 
13獨立媒體�記者運動(5�13)
Q新聞工作者如何保障用集體的力量保障勞動權?
台灣目前獨立媒體�記者發展的情況為何?是否已形成了另一個生產場域?
基本閱讀
13-1陳順孝(2012)。〈台灣公民媒體 從邊陲走向主流〉,《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反思(1999-2009)》,頁216-231。台北:同喜文化。

演講:陳順孝

延申閱讀
郭姵君(2009)。〈從組織雇員到獨立記者:三位自由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意理形塑與實踐〉。臺灣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林昶宏(2010)。《365.5行:論營利部落客勞動階層與彈性勞動樣貌》。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Dex, S., J, W., PatersonR, & Sheppard, E. (2000). Freelance Workers and Contract Uncertainty: The effects of Contractual Changes in the Television Industry. Work Employment Society, 14, 283-305.
Ursell, G. (2000). Television production: issues of exploitation, commodification and subjectivity in UK television labour markets. Media Culture Society, 22, 805-825.
 
第14週
5/21  14演講 (5�21)獨立媒體�記者(待討論)
期末報告提案討論
 
第15週
5/28  15行動研究 (5�28)
請參與你所關心之一類媒改運動,並紀錄相關的論述與行動,如旺中案,公共化運動,工會運動,獨立媒體運動等,字數4000字左右)
 
第16週
6/04  研究報告討論 
第17週
6/11  期末報告